译文
自前年便盼着返回家乡,却一直无法返回,去年回家已走到半路,又因腿脚无力再难前行。
这饱经丧乱的余生,哪想到还会有欢乐的今年,那高耸的家乡山岭,又突然落进了我的眼帘。
邻居准备了很多甜美的醇酒,我高举酒杯,祝福宾客健康长寿。
我乘着醉意舞袖翩翩,像是要拉回春天的锦绣,仿佛看见家乡的万落千村,到处是美丽的红花绿柳。
山神也为我纵情地颠倒季节,把世界都化入白皑皑的雪花。
仿佛是嫌它,穿着那锦绣还太过寒素,另磨了玉屑,用心地妆点迷人的山川。
如今,乡亲们都在传说,少微星正照耀我的乡土,天公准备着来年的丰收,黄熟的菽麦三万
蒙古太宗窝阔台十年(1238)秋,元好问携家从冠氏出发,北返家乡秀容,因路程遥远,疲乏太过,暂留济源过冬。次年春又从济源动身;夏天,回到久别的故里,居住在读书山。游子还乡,自然受到四邻的热情欢迎。为表答谢,冬天,邀乡亲们到家里饮酒。席间,适逢降雪。诗人与父老畅饮时,一生遭遇涌上心头,即兴抒怀写下该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全诗十六句,可分四节。
前四句为第一节,追述返家的不易和抒发初归后的庆幸。诗人于四十八岁(1238年)的秋季,自山东冠氏县独自先行返乡筹备迁移之事,随后冬季又重返山东。诗中“前年望归归不得”一句,正是诗人内心“归心江汉日东流”与“青山历历乡国梦”(《梦归》)的深切渴望与无奈现实的写照。次年秋季,诗人携全家十口从东平、冠氏抵达济源(今河南济源),因长途跋涉,老小疲惫,故在此地休整,直至本年春才踏上太行山,冬季终于得以回到故乡。这里的“去年中途脚无力”,正是对这段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。当诗人历经重重磨难,携家带口终于平安回到故乡,亲眼见到那曾无数次在梦中萦绕的读书山时,心中
步裴回而徙倚,放吾目乎高明。极天宇之空旷,阅岁律之峥嵘。于时积雨收霖,景气肃清,秋风萧条,万籁俱鸣。菊鲜鲜而散花,雁杳杳而遗声。下木叶于庭皋,动砧杵于芜城。穹林早寒,阴崖昼冥。浓澹霏拂,绕白纡青。纷丛薄之相依,浩霜露之已盈。送苍苍之落日,山川郁其不平。
瞻彼轘辕,西走汉京,虎踞龙蟠,王伯所凭。云烟惨其动色,草木起而为兵。望崧少之霞景,渺浮丘之独征。汗漫之不可与期,竟老我而何成!挹清风于箕颍,高巢由之遗名。悟出处之有道,非一理之能并。繄南山之石田,维景略之所耕。老螭盘盘,空谷沦精。非云雷之一举,将草木之偕零。太行截天,大河东倾。邈神州于西北,恍风景于新亭。念世故之方殷,心寂寞而潜惊。激商声于寥廓,慨涕泗之缘缨。
吁咄哉!事变于己穷,气生乎所激。豫州之土,复于慷慨击楫之誓;西域之侯,起于穷悴佣书之笔。谅生世之有为,宁白首而坐食。且夫飞鸟而恋故乡,嫠妇而忧公室。岂有夷坟墓而翦桑梓,视若越肥而秦瘠!天人不可以偏废,日月不可以坐失。然则时之所感也,非无候虫之悲。至于整六翮而睨层霄,亦庶几乎鸷禽之一击。